当前位置:医界经济首页 >> 进出口分析 >> 正文

中药出海路径渐显成熟 不再只限于一条路 2

来源:医学杂志 2007-01-22 05:39:12 

纠结也由来已久。在西方主流市场上,中国的中药尚未获得“名分”,只是以功能性食品或另类疗法的身份出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药品。另一方面,中药的精髓正在于用多种成分组成复方,形成多功能相互协调促进的作用,以应对疾病的复杂病理变化,而产生最佳疗效。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经过不断的淘汰和实践,中医药理论体系自有其合理内核,这正是中药不应流失的核心竞争力;而国际化的要求表面似乎就是为了辨明单体成分,系统对抗单体。两者俨然成为一对矛盾。 
                                    
      尽管国际上对植物药的认可程度日益加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传统的中药“投其所好”地演变为植物药。一味依赖西药的思维范式,单纯探讨每个单方的有效部位和化学结构并得出普效关系,实质上早已背离了中药的理论体系。已有学者提出警告,这种做法无异于在中药现代化幌子下用西方医学的软刀子进行“自杀式改造”。毕竟中医药与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以西药研发的套路对待中医药,只会带来邯郸学步的结果。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周小明在一个名为“中药国际化战略的反思”的报告中提出,在出口问题上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出口国别上要选择那些市场潜力大、中医药接受程度高的国家,如东南亚、前苏联地区;在出口品种上,要少而精,以己之长克人之短,重点推介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中药品种,而不是企业的拳头产品或当家产品,比如应重点推广治疗抑郁症、风湿病、肾虚、更年期综合征、痛证、消化不良、皮肤病等的中药产品,而不是化学药疗效已经不错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类治疗药物。其原因就在于目标市场已有治疗类似适应症的化学药品,西方消费者不可能不用疗效显著又能报销的西药,而选用自费购买、又不熟悉的中药。因此,中药的国际市场定位应在综合护理、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上。 
[1] [2]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