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界经济首页 >> 企业观察 >> 正文

分羹市场寻求转型 青蒿素大王将“变脸”

来源:医学杂志 2006-09-27 11:05:29 

汪力成是华立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家自1993年起就是中国最大的计量仪表生产企业,一直在寻找多元化的投资方向。随着世界抗疟疾用药方式正由传统奎宁的单一化学药向青蒿素植物提取药联合用药转变,嗅觉敏锐的华立先人一步切入青蒿素市场。 

    “中非论坛,温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送给非洲的抗菌药都是我们华立生产的。我们垄断了青蒿素上游的80%,是我国最大的青蒿素原料供应商。”汪力成日前在长江商学院“超越蓝海”的论坛上说,中国药厂进入国际市场的时机已经到来。 

      分羹青蒿素市场寻求转型 

    青蒿产业“钱”景无限,吸引着国内一大批制药企业投身其中。短短几年间,涉足青蒿产业的企业数量由当初的几家上升到目前的上百家。包括重庆华立控股、上海复星在内的东西双雄,以及广药集团、太极集团、广州新南方医药集团这样的新兴力量均强势抢滩。 

    1999年至今,以电能表起家的华立集团先后控股3家医药上市公司--G华立,持股23.25%;G昆药,持股29.34%和G健民,持股26%。这奠定了华立集团国内“青蒿素大王”地位,并将医药产业链从原料一直延伸到流通终端。 

    汪力成说:“与其说华立搞多元化是为了增加利润空间,或者说规避风险,还不如说是华立一直在寻求转型机会。”他透露,“得益于切入青蒿素产业,华立今年的利润将达到120亿。如果只是在电表行业做电表,不可能有这样的成绩。” 

    华立集团多元化的过程是寻求新的主业的过程,而现在的主业则是医药。华立集团网站介绍,华立医药力争2007年达到100亿元,2010年则达到150亿元的规模。 

    然而,虽然在2002年汪力成曾宣称“3年内把昆药做到年销售收入上20亿元,利税上6亿元。”但直到如今,这个目标尚未实现。去年10月底,G昆药公布三季报称,报告期末实现净利润1306.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9.41%;每股收益0.007元,同比降低83%。有高管认为,这是因为昆药的内部整合尚未完成。 

      国内青蒿素产业急待升级 

    有数据显示,全球90%以上的青蒿种植和提取都在中国,而全球青蒿类药品市场的订单50%以上为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占有,其次为法国赛诺菲,中国企业直接供应国际青蒿类药品市场的只占极小部分,大多沦为跨国制药巨头的原材料提供者,或者是OEM工厂。 

    据业内专家透露,WHO对供应商有一套非常严格的验证标准,包括对原料种植、提取到加工成药的各个环节都要明确要求,因此与国际制药巨头比较,对国际化经验较缺乏、不熟悉国际药品采购标准的中国青蒿制药企业往往处在先天劣势的地位。 

    正因如此,即便是重庆华立控股和上海复星这两家国内青蒿素产业的枭雄,也始终未能跻身WHO的主流供应商之列。华立虽然已开发生产出第三代抗疟药品“阿特健”,但尚未取得WHO直接供应商资格,目前仍主要为瑞士诺华提供青蒿制药原料。 

    汪力成也意识到,中药和植物药很难进入国际市场的原因:第一没有定量标准,第二是上游原材料不可控。中国药厂进入国际市场的时机已经到来,华立欲进入欧盟等市场。“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今后的盈利模式就不一样。”汪力成坦言。 

      相关链接:华立掌控上游药材种植地 

    不满足于做原料供应商的华立,一直想要做中成药。“我们要成为成药市场的供应商。”汪力成表示,华立集团的产品大量跟上,并通过大量的收购和整合,一个全新的华立医药正在浮现。 

    据其介绍,华立的做法和药厂不一样。“药厂是到处买药材,我们是把精力放在了中草药的种植方面,控制了最上游的药材种植地。比如:三七是云南适合种植的药材,我们就在产地建立药材采集地,在定量原材料上有所突破。”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