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界资讯首页 >> 医疗动态 >> 正文

“在家看病”还有多远

来源:医学杂志 2006-12-14 12:31:38 

  近日,为了给卧床的父亲疏通血管,市民孙女士到市区一家医院拿药,并希望医院能派人上门输液,但一要求被医院拒绝了。院方称按照有关规定,除由120安排的急诊外,他们原则上不出诊。对此,孙女士有些困惑,医院能否根据市民的需求上门出诊呢?

上门问诊:有需求,医院有顾虑

  “医院难道就不能照顾一些特殊病人,上门服务吗?”孙女士质疑道。孙女士家住高区蓝天广场,其父亲已经92岁高龄。为防止心脑血管栓塞,近年,老人家每年冬天都会通过输液,注入一些疏通血管的药。因为其父亲前几天卧病在床,孙女士只好到就近的医院拿药,并想请医院的医护人员到其家中给父亲输液。但是,院方却拒绝了她的要求。孙女士只好在社区内请了一家诊所的医务人员上门输液。

  记者就此咨询了该医院医务处负责人。他说,由于在家庭输液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医院无法派人到患者家中服务。他解释道,虽然患者所输入的不一定是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但是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原因产生热源反应等不良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在患者家中难以展开及时抢救。他同时说,由于医院人力资源有限,医院没有开展上门出诊服务。

  市卫生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卫生部门对于医院是否可以开展上门出诊业务并没有硬性规定。但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除120急诊外,目前,威海市尚未有医院对有特殊需要的市民开展上门问诊业务。

  “目前的医护资源尚难以满足市民的个性化医疗需求。”一家医院的工作人员解释道。他说,受检查设备等因素制约,到居民家中出诊难以对患者确诊,可能会贻误病情。另外,现有医疗条件也制约了到居民家中治疗。他举例道,如果上门为患者输液,不仅需要一名医护人员全程监护,还要配备必要的抢救措施,而这些难免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一名医务人员透露,避免发生不必要医疗纠纷,也是医院不愿开展上门服务的原因之一。他说,由于上门输液存在一定风险,“一旦发生意外,医院将会很被动。”

社区医疗:偶尔上门服务,常常“力不从心”

  “市民如果有需求,我们会视情况上门服务。”威海卫人民医院陶家夼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医护人员说,社区居民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到服务站就诊的,他们也会上门服务。“我就曾多次到居民家中进行医务服务。”“可是,并不是所有居民上门问诊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名医务工作者解释说,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的人员较少,平时只能满足居民前来就诊,如果就诊的患者较多,就难以上门出诊。

  这种情况也在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证实。在市区一家卫生服务站,记者看到不时有人前来就诊。“现有人手只能满足居民就近就医的需求,如果要上门出诊,就难以做到两方兼顾。”一名工作人员说,该卫生服务站目前只有4名工作人员,而且要“两班倒”,如果再上门出诊的话,难以分身。他说,只有在居民确因特殊原因时,社区医务人员才能上门进行服务。同样,记者在北门外社区卫生服务站了解到,由于受资金和人员等条件所限,上门出诊等业务都无法开展。

  “有时,家里老人病了,我们就找小区内诊所的大夫前来诊疗。”家住经区皇冠小区的王女士说,“好在都在一个小区,好说话。但是如果诊所里较忙,大夫也难以及时上门出诊。”记者在市区一些诊所了解到,一般情况下,诊所人员也不上门出诊,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诊。

私人医生:离市民生活尚且遥远

  据了解,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都非常流行点对点的医疗服务方式,这种提供上门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就叫私人医生。私人医生,作为医患之间一种固定的医疗关系,不但照料着客户及其家人的一生健康,而且还对其饮食起居提出有利于健康的忠告,甚至还可以代客户安排住院、手术,满足客户深层次的保健和医疗消费需求。

  如今,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也陆续出现了家庭医生、私人医生等保健服务模式,但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医生。“现有医疗资源还不能满足我市市民接受‘私人医生’服务的需求。”市卫生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据介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以满足市民就近看病、保健等需求,目前,北京等城市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可为市民提供上门看病等服务。(转自:威海晚报)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