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解剖学 >> 正文

井字形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来源:医学杂志 2006-11-12 22:16:23 

  自1990年以来,作者根据髌骨解剖学及髌骨粉碎骨折的特点,采用井字形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15 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髌骨解剖与髌骨骨折的特点

  髌骨为人体最大的籽骨,为扁平三角形,位于膝关节前面的股四头肌腱中。它集中股四头肌各方向的牵引力,再通过髌韧带止于胫骨结节,有效地完成股四头肌的伸膝动作。参与膝关节的组成,其后面与股骨的内、外上髁形成关节面,内外侧与股骨髁接触面不等,外侧大于内侧。髌骨位置表浅,外力的直接打击而发生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而引起横形骨折。在髌骨骨折时,受股四头肌的牵拉,骨折端容易产生移位。横形骨折常见分离移位。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线的不规则,移位可加大,甚至有碎骨块的游离。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 例,女 6例。平均年龄36.3(21~53)岁。其中闭合性13例,开放性 2例。均为四块以上的髌骨粉碎性骨折,合并有游离碎骨块的10例。髌腱扩张部撕裂的12例。全部采用井字形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随访 3个月~9年,按照胥少汀[1]综合评分法,除 1例女性伤者,因外固定时间过长及解除固定后缺乏主动锻炼,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度0°~25°外,其余 14 例中:优9例、良3例、中2例,膝关节活动度0°~100°以上,膝关节无痛或仅有轻度疼痛,不影响膝关节功能。

  2.2 手术方法

  取髌前横切口或弧形切口。于精确复位前,用10号丝线沿髌骨周缘环形缝合,使粉碎性的髌骨骨折大致复位,防止手术操作时骨折块松散。精确复位时,用多把巾钳临时固定,仔细检查关节面的平整情况,达到解剖复位或无明显的台阶后,以直径1.2~1.5 mm克氏针 4枚固定,纵向、横向各 2枚。纵向 2枚,按髌骨骨折张力带内固定方法纵向打入,两针大致平行,针距1.5~2 cm;横向 2枚,依骨折情况钻入,方向不一定, 4枚克氏针要注意穿住主要的骨折块,随后以钢丝经髌骨前侧面绕于外露的克氏针尾,切开少许克氏针处软组织,使钢丝紧贴髌骨,每枚克氏针单独捆绑或“8”字形交叉捆绑均可(附图)。仔细修复髌腱扩张部。术中屈伸膝关节,检查内固定的稳定性。若内固定的稳定性良好,屈膝 90°左右,内固定无松动,骨折块不移位,可不做外固定,反之需石膏外固定。

                   

                                附图 髌骨内固定示意图

  3 讨论

  髌骨粉碎性骨折时,由于骨折线的不规则,普通双针张力带内固定困难,难以达到关节内骨折的复位要求,临床上常采用髌骨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术治疗,术后因髌骨下移造成髌股关节面“错格”不光滑,使髌股关节正常负荷传导完全紊乱,髌骨的滑动不与股骨髁关节相切,并出现剪切应力而导致晚期创伤性关节炎,往往遗有膝关节疼痛,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2],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

  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符合伸膝装置的生物力学特点[5],有效地控制了因股四头肌牵拉产生的骨折分离趋向。该方法已成为定型的术式,临床治疗疗效优良[1~5]。但髌骨粉碎骨折时,由于不能固定到所有的碎骨块,容易产生碎骨块的移位和关节面不平整。作者采用的“井”字形张力带较好地克服了以上问题, “井”字形结构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辅以10号丝线和多股钢丝,基本可控制粉碎骨块的移位。这一点在手术中得到证实。仔细修复髌腱扩张部,对早期活动膝关节、防止关节粘连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同时,早期膝关节活动,又可获得较光滑的髌骨关节面,减少术后髌股关节面磨擦引起的疼痛。

  井字形张力带内固定不足之处主要是:对于严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仍有一定困难,此时可考虑其它方法。另外,井字形张力带内固定物较多,取出时切口偏大。针尾对局部的刺激,术后患者活动受影响。薛庆云等[6]提出带孔克氏针使用可望减少术后克氏针造成的局部刺激。但是,带孔克氏针的针孔处,克氏针的刚度下降,可造成针孔处克氏针的断裂。笔者认为,横向克氏针针尾对局部的刺激大于纵向,同时,横向张力由于有纵向张力带的存在而减少,可考虑使用带孔克氏针。

  参考文献

  1,胥少订.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87, 7 (4): 309

  2,李鸿儒,主编.手术失误及处理.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9.83

  3,贺西京,李 辉, 王坤正.等.张力带固定于钢丝环扎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分析.中国骨伤,1996, 9 (2): 5

  4,陈廖武,顾洁夫, 金 伟.等.多针交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临床外科杂志,1997, 5 (5): 268

  5,杨述华, 杜靖远, 罗怀灿.髌骨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治疗方法的评价.中国骨伤, 1996, 9(3): 34

  6,薛庆云,刘学刚,黄公怡.髌骨骨折改良张力带术中的力学问题.医用生物力学, 1996, 11(3): 152

    作者单位:史群伟(510260 广州市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区品中(510260 广州市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